2018 年是北京市高考改革前的倒数第二年。在新课标改革前夕,高考的变革在试卷上如何体现成为大家关心的重点。通过高三期末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到今年高考的一个走向和趋势。
总体来说,西城和海淀的高三期末试题依然延续了往年的风格——海淀追求创新、西城追求稳定和紧跟高考。这在语文试卷上,主要体现在题目和选材上。
多文本材料阅读
在第一大题的多文本材料阅读当中,海淀的试题选取了“中国天眼”(FAST 射电望远镜)的介绍材料以及报纸的采访和报道作为材料,主打高新科技路线;而西城的试题选取了景德镇瓷器发展历程和创新作为材料,主打传统文化路线。在试题上,海淀的题目要求考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考察考生对材料更深层次的理解(比如为材料选取标题、比如选择一个词形容“中国天眼”的调试历程、比如为科学家写一副对联);而西城的题目主要考察考生对材料的阅读和信息的提取(考察下述选项中的说法是否与材料相符)。
对于简答题,海淀特意给了一个图表和一些报道作为链接材料,要求考生将三则材料和链接材料对比获取信息;而西城仍然考察从材料中提取和概括信息。
文言文阅读
海淀选取的文言文材料是袁中道的《听雨堂记》,主题是对官场的反思和对隐居生活、兄弟团聚的向往;西城选取的文言文材料是《虞初新志》中的《换心记》。除了客观题考察文言文基本知识意外,主观题上海淀和西城的命题方向相同,都是考察在理解文言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获取主题、情感和其他信息。而且海淀和西城对于这道主观题都要求使用考生自己的话进行答题,更加考察考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诗歌阅读和理解性默写
海淀的诗歌选择的是李贺的《开愁歌》,主要抒发了诗人失意不得志的愁苦;而西城选择的杜甫的《崔氏东山草堂》,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王维放弃田园生活的不解和惋惜。
在题目的组织上,除了考察考生的诗歌的理解,主观题出人意料的相似——都是提供考生熟悉的诗句、要求考生对比辨析,从中考察考生的诗歌主题的理解。这基本沿袭了往年北京高考的命题趋势,而且也降低了难度、易于考生把握题目所给诗人情感。
理解性默写紧跟诗歌,主题也是相似的。海淀的理解性默写围绕“愁”展开,西城的理解性默写围绕《崔氏东山草堂》中“田园生活”、“秋景”、“渔樵”三个关键词展开。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是语文考察的大头,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了综合多方面的考察。海淀选取的文章是《把他送到树上去》是一篇对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书评,从选材的形式上来讲较为新颖;西城选取的是《一股液体流过西海固》,是一篇在贫困乡西海固支教的老师写的纪实,较为接地气。
在命题上,海淀虽然选材新颖,但是主观题的答案大部分都可以从原文中找到,只需要考生稍作概括即可;而西城的主观题除了考察对文章语句含义的理解,还设置了一道开放性试题“从你个人角度谈谈看法”,让考生有话可说。
微写作
海淀区的微写作的三个题目分别是:
- 从香菱被拐(《红楼梦》)、孙兰花嫁给王满银(《平凡的世界》)、桑迪亚哥八十四天没有捕到一条鱼(《老人与好》)中选取一例,谈谈对现代文阅读中“作家就是统治一个人物的暴君”这句话的理解。
- 从 “德不孤、必有邻”和“君子和而不同”挑选一句写入“孔子学院”宣传册并说明理由。
- 从单四嫂子(《呐喊·明天》)、傩送(《边城》)、华子良(《红岩》)中选取一个人物以他的身份讲述人物经历过的一个难忘的情景。
西城区的微写作的三个题目则分别是:
- 从《红岩》中的江姐、《老人与海》中的桑迪亚哥、《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中农任选一人,叙述其“不甘心”的情节并做简要点评。
- 从林黛玉葬花《红楼梦》、陈士成看榜《呐喊·白光》、傩送月夜为翠翠唱歌《边城》中描述他们当时的内心感受。
- 从下面六句论语(本文中从略)挑选一句作为高三黑板报的寄语。
2017 年高考是北京市第一年考察名著阅读,所以在今年的高考肯定会更加重点考察。在考察形式上,仍然以微写作的形式为主,以客观题为辅。由于期末考试重点考察名著,所以西城和海淀的微写作选题全部围绕名著和传统文化(《论语》)展开。但是北京在今年高考时应该不会改变 描写-议论-抒情 三选一的格局,最多把场景描写更换为名著有关;因为考察考生对社会热点、社会现象的议论一直切合着北京市高考大纲。
在考察名著时,除了海淀和西城挑选的名著篇目惊人的相似,在考察点方面上也颇有相同之处——不是考察名著中有关情节的复述、就是考察对名著情节的理解,再或者就是对人物心理的揣摩。当然,海淀的题目仍然是新颖的,间接考察考生对名著的掌握。
作文
北京市高考的作文很早就转变为二选一,不过最近不再“文体不限”,而是限定记叙文和议论文二选一。在形式上,仍然以材料作文和给定题目为主。
海淀区的记叙文题目是根据材料,猜测材料中人物十年后的状态并写一篇记叙文;根据当下“诗歌节”“诗歌热”的现象写一篇议论文。西城区的题目是根据一则社会时事探讨“对与好”的关系写一篇议论文;根据一段统计数字的材料写一篇关于“数字的故事”作为记叙文。
从记叙文的命题来看,海淀的记叙文创新性地设置了一个人物的情景,并要求预测他的生活;而西城的题目虽然给了各方面的统计数据可以作为考生命题的方向,但是又不限于材料,“数字的故事”的题目也很宽泛,容易让考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
从议论文所给的材料来看,都是从社会热点或事件入手,然而西城的议论文形式是当下北京的一种议论文尝试——关系型议论文,从一种对立关系中做出选择或寻找统一、或是从一种并不矛盾的关系中寻找联系。除此以外,西城的材料中还给予了考生一些写作方向,防止考生跑题或者不知道从何下手。
总结
在考察形式上,海淀的题目较为新颖、考察考生的能力;而西城的题目更加贴合高考,并且更加“人性化”。但是无论考察形式和题目风格如何,从两张试卷中可以看到当下北京语文高考的趋势。
本文作者:neoFelhz
本文链接:https://blog.nfz.moe/archives/haidian-xicheng-chinese-paper.html
本文采用 CC BY-NC-SA 3.0 Unported 协议进行许可,阅读 相关说明。